治疗痤疮北京医院 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hl/210805/9277572.html仙鹤草,为蔷薇科植物龙牙草的全草,主产在浙江、江苏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彩割,晒干,生用,或炒炭用(加强止血)。
仙鹤草,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生命力顽强,叶多质嫩,咋一看,长得和草莓有几分相像。仙鹤草的叶子是间断奇数羽状复叶的,大叶与小叶相互间隔。
仙鹤草的花瓣金黄色,为穗状花序,盛开时十分精致可爱,是夏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。
据文献考证,《神农本草经》中的“牙子”“狼牙”,就是现在的仙鹤草的根芽,即“鹤草芽”。鹤草芽的主要功效为“杀虫”,对绦虫、滴虫等都有一定的杀灭作用,同时对小儿头部的疖肿也有治疗作用。而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狼牙,“主邪气、热气、疥瘙、恶疡、疮痔、去白虫”,鹤草芽和狼牙具有一致的功效,也佐证了二者为一物。
此外,在《金匮要略》中有一条文为:“少阴脉滑而数,阴中即生疮,阴中蚀疮烂者,狼牙汤洗之。”现在认为,张仲景在这一条文中治疗的就是湿热下注所致的女性阴中滴虫病,这与鹤草芽能治滴虫病,也是一致的。至于古人为什么把鹤草芽叫做狼牙,大概是因形而命名之,如陶隐居云:其根牙亦似兽之牙齿。
虽然在本经时代狼牙即以入药,但随着本草名字的演变,后世对狼牙越来越陌生,到了清代《伪药条辨》正式出现了仙鹤草之名后,狼牙、狼牙草之名逐渐被人遗忘,以至于现在花了大量的工作去考证,证明仙鹤草就是狼牙草。其实在晋唐时期,仙鹤草的药用部位就从根芽扩大到了全草。如《范汪方》用狼牙草茎叶熟捣,贴敷之,治金疮,兼能止血,《千金方》用狼牙草浓煮外洗治小儿金疮,《本草图经》用狼牙草治赤白痢疾,这与如今仙鹤草止血、止痢、解毒疗疮的功效,都是一致的。
如今狼牙,也就是鹤草芽,主要作用局限在杀虫,所以临床并不常用,但是仙鹤草的使用范围却越来越广,如收敛止血,强壮补虚,固涩止泻止痢止带等,还有一个就是其抗癌作用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。
仙鹤草味苦涩,固涩力强,做为收敛止血药,被收录于《中药学》中,广泛用于各种出血、身体各部位的出血证中。因为其药性相对平和,故无论虚实寒热所致的出血,都可以配伍运用。
如杨鉴冰重用仙鹤草治疗崩漏,因崩漏日久,身体必然亏虚,而仙鹤草既能止血,又能补虚,所以堪当此任。朱良春认为仙鹤草止中能行,兼擅活血之长,止涩之中尚能宣通,如《百草镜》中有“下血活血”,另外仙鹤草能治疗痈疽结毒,亦证其有活血之功。所以仙鹤草不得以收涩止血视之,止血而不留瘀,为血证要药。
仙鹤草另一常治病症就是腹泻痢疾,特别是慢性者、久治不愈的,如溃疡性结肠炎。慢性泻痢,既有体虚,又有浊毒,仙鹤草强壮补虚,涩肠止痢,且有一定解毒作用,所以对于泄泻、痢疾,久病体虚者,用之最宜。
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记载一病人,患阿米巴痢疾,很是严重,服用西药无效,衰弱不堪,极其羸瘦,后自行煎服仙鹤草,不到一星期就好了。
朱良春针对溃疡性结肠炎,久治不愈者,以仙鹤草、桔梗为主药,创立了“仙桔汤”,临床上经得起反复验证。
除了腹泻、痢疾,仙鹤草还擅长医治阴痒带下。前面已经提到《金匮要略》中用狼牙煎汤外治女性阴中蚀疮烂者,其实仙鹤草也有一定的解毒杀虫作用,用于妇女阴中痒,带下多。在西医看来此病主要由细菌、支原体、滴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,而中医则统称之为“虫”。湿生虫,故下焦湿热重多为此病主要病机,用仙鹤草配伍善除湿热的贯众,较为临床常用,疗效颇佳。
仙鹤草之所以出名,主要因为它强壮补虚的作用深受众多医家的喜爱。仙鹤草又名脱力草、劳力草,对神疲乏力、气虚自汗、脱力劳伤、虚咳日久、面色萎黄、心悸等症有较好的疗效。
名医干祖望创制的补虚良方“三仙汤”,即以仙鹤草为主药,谓凡无外邪的各种疾病而神疲怠惰者,都可使用。干祖望说:“凡人精神不振、四肢无力、疲劳怠惰或重劳动之后的困乏等,土语称脱力’。于是到药铺里抓一包脱力草(不计分量的)加赤砂(即红糖,也不拘多少),浓煎两次,服用,一般轻者1~2服,重者3~4服,必能恢复精神。”仙鹤草和大枣配伍,被称为脱力二药组,能补虚摄血,强壮益力,妇女产后气血不足乳少者可用之,女性气血亏虚闭经少经者亦可用之。
现今,很多医家拿仙鹤草来抗癌,取得不错的疗效。我想其中机理主要是取仙鹤草扶正的作用,令正气恢复,精神充沛,邪气自退。《药镜》曰:滚咽膈之痰,平翻胃之哕,石打穿识得者谁。石打穿就是仙鹤草,《百草镜》里又提到,治疗乳痈或乳岩(乳腺癌)初起,用仙鹤草加酒煎,能够让初起者消,成脓者溃。其实,仙鹤草能在肿瘤中广泛使用,除了其强大的补虚作用外,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留邪,正如四川名医余国俊所说:此药扶正力宏而不留邪。
仙鹤草,性质平和,强壮补虚,能用于多种正虚之病;收敛固摄,又能用于多种滑脱不固之病,如腹泻、多汗、带下、血证等;尚能解毒活血,而无伤正之虞,对于久病邪毒未尽,而正气未复者,用之较为合适。总之,仙鹤草,扶正补虚收敛固涩而不留邪,含有通达气血之意,一物而兼数功,实为难得好药。
(文中图片,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,谢谢